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

沒有英文名的煩惱24/1

  我是一位英文老師,一直都沒有特別留意的一個現象,就是班中的學生,很多都會有一個英文名字,其中以叫大衛、保羅或約翰的特別多,可能是聖經中12門徒的名字,為人熟悉。我上英文課時,會以英文名呼叫同學們的名字,應該是順理成章吧。

  我不會介意,學生沒有一個英文名字,更不會強行要求他們加上一個。反而間中會有學生,要求我替他選一個英文名字,我也會欣然答應,努力為他們挑選一個。沒有英文名的「問題」,可能是是永遠有人跟你說:「你沒有英文名嗎?中文名不好記⋯⋯」

  我不明白,日本人、中東人可以用原有名字的英文拼音,為何不能叫做Chi Wai,而要改做Peter、Paul或Mary?有朝一日,閣下要找我、要求我,甚至要愛上我,就會記我的名字吧。我教過的學生中,有一個女生的名字叫劉穎,她沒有英文名字,但剛好譯音Wing便貼切到極,大家都叫她阿Wing,十分親切。

  雖然我大致上是隨波逐流、人云亦云的一個小女子,但間中也會執着、倔強、扮有性格、裝作有原則。至於英文名,我一早就有。小學時代改了一個,叫「Elaine」,維持至現在。擔任老師後,當然也沒有改變,一直沿用至今,我的朋友喜歡以「易拎」來稱呼我。

  學生的英文名字,大部分由父母挑選,亦有自己加上的。另有一類人,總覺得「番鬼名」猶如鬼上身,令他們渾身不舒服。一改再改,都不覺滿意,若要如此的話,就無謂像政改那樣,堅持3改、4改、5改或N改,到「烏哩單刀」也不收手。活在當下這種環境,有時沒有中文名也有煩惱。朋友之中有一位是澳門人,祖父卻是英國人,承襲的姓氏,自不然是舶來品,改個英文名,亦算合情合理。我以為他活得比我方便,原來諸般小事,如登記看醫生,酒樓訂位,都會被問:「吓,你沒有中文名?」

  大事像申請回鄉證,亦好歹要弄一個中文名,畢竟在官方眼中,朋友是操廣東話的澳門人,不可能是老外。最搞笑的,是朋友的外父辭世,打齋佬堅持要他的中文名,因為唸經時,要把後人名字放進去。想像一下打齋佬,被迫唸英文經,都好好笑。朋友的外父早前才走了,提起打齋事件,居然可以咔咔笑,證明真的好好笑,笑中有淚。據一些在香港任教的朋友說,香港學生擁有英文名字的,相對比澳門的同學多,但數字十分接近,這亦可以理解,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,受到其文化影響。但澳門人中文名字之後,加上一個葡萄牙名的,卻並不普遍,至少不是流行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