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有眼不識泰山

有眼不識泰山   中文的「有眼不識泰山」這一句子,往往用來形容某些人以下犯上、有眼無珠。孰不知,這條成語中的泰山,並非指山東省境內的那座名山,而是指我國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。這裏面有一則有趣的民間故事:我國春秋時代,著名的木匠魯班,經常招收徒弟。徒弟之中,有個叫泰山的年輕人,看上去不很靈巧,技藝長進不大。為了維護班門的聲譽,魯班毅然辭掉了泰山。   事隔數年,一次魯班率徒閒逛集市,忽然發現貨攤上,擺着許多做工講究的竹製家具,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,顧客爭相搶購。愛才的魯班,很想結識一下這位竹器高手,便向人打聽,人們告訴他,是魯班大師的徒弟、泰山所作。魯班大吃一驚,想起當初錯辭泰山,深感愧悔,歎道:「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。」   泰山以泰山主峰為中心,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,氣勢雄偉磅礡,享有五嶽之首、天下第一山的稱號。泰山呈放射狀分布,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。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,前連通天街,後接盤道,形成山城一體。由此步步登高,漸入佳境,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。自古以來,中國人就崇拜泰山,有「泰山安,四海皆安」的說法。相傳遠古時即有72位君主,來到泰山巡狩祭祠,秦始皇登峰遇雨,留下五大夫松的傳說。  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。重疊的山勢,厚重的形體,蒼松巨石的烘托,雲煙的變化,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,靜穆中透着神奇。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,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,每當雲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,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,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,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,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裏面,好像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,所以被稱為佛光或者寶光。   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,大多出現在每年6至8月份的半晴半霧的天氣,而且是太陽斜照的時候。泰山還以石刻眾多聞名天下,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提寫的,有的出自名流之手,大都文辭優美,書體高雅,製作精巧。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,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,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,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,看了這麼多,大家以後再不會有眼不識泰山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