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醫生絕對權威的年代已成過去,病人在很多情況下都有發言權,也會提出一些與其病情和治療有關的問題,但是並非每個醫生都是有問必答,即使病人有禮貌地詢問與其疾病息息相關的問題也好。
有位病友睇甲醫生多次,非但不見效,情況反而差了,於是改去找乙醫生。他自然是詳述病史和自覺症狀。他被安排去接受一些檢查。覆診時他問:請問我患的是甚麼病?為甚麼會出現目前這種情況?對方聽後,只是概括地分析了他的病情,及表示準備怎樣治療,但沒有直接回答他上述兩個問題。朋友說:那醫生可能不想影響行家的聲譽吧。我想:即使是初步確診,也可以講出來,對事不對人,讓病人了解箇中因由,多點醫療保健知識,對配合治療、提高成效和今後防止復發,有百利而無一害,有何不好?
十年多來到一些醫療機構睇過不少醫生,沒看盡醫生百態,至少也見識過好多種。有的眞是視病猶親,勞心勞力,急病人所急,處處為病人着想;有的和藹可親,耐心細心,有問必答;有的木口木面,守口如瓶,很快就搞掂處方,下一個病人跟着出現;有的雖已比較熟絡,覆診時有說有笑,但話題一涉及病情,他就埋頭開列處方。
醫療旣然是以病人為對象。人生病時,除了身體某一部分會起不正常的變化,心理也會有變化,有時甚至是心理不平衡影響了身體的生理變化。因此,在條件許可下,能夠多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,旣可表現對病人應有的誠信、尊重、同情、耐心,使病人因患病而感到的煩惱、不安、疼痛得到一定的緩解,也有助分辨那是否會係情緖病之類所致的心身疾病,為加速康復創造條件,正是一舉兩得。
日本醫學大師日野原重明說得好:高深的知識、優秀的醫療技術、以人道的態度對待病人,是醫師的三大必備條件,也是醫療的根本所在。
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