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小學開始,有些同學便被人冠上「壞學生」的標籤,只因為他們是不會讀書的人。所以甚至他們有其他才能,也總覺得不如別人。一位書讀不好的人,是否就一無是處?另外,在外國,人們如何教導學生?有沒有分所謂好學生或壞學生?人們是如何看待一位讀書讀不好的人?
在校園之中,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,包括不會哭、不主動的,最終會被標籤為「壞學生」。大家都認為,同學成績不好的成因,是被動類型,加上「虛弱」,但沒有得到特別照料,包括在教師及家長方面。
為了自己將來,不會被標籤成為成績不好的壞學生,我們能做些甚麼呢?先判斷自己的個性,是主動型還是被動型?再看看自己在學校,有沒有完全吸收營養。
老師會不會提供特別「營養」,給被動型的學生?如果自己是被動型,而老師又不會提供特別的「營養餐」,自己就應該了解自己的先天優勢,判斷自己是甚麼類型,比如是鴨仔就讓他學游水,是兔仔就諒他學跑步,人盡其才,物盡其用。
了解自己的先天弱勢,按需要所補給,加強特別營養,讓自己虛弱的地方,強壯起來。這樣,自己就避免淪為成績不好的壞學生了,那麼,自己的將來就有保證了。
在任何文化中,將一個人貼上「壞學生」的標籤,是苛薄且會令人沮喪的,甚至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傷害。
這件事,如果發生在正在發展人格特質,培養能力,甚至還無法分辨自己才能的同學身上,這種打擊特別大。
在必須參加考試,才有資格接受較高等教育的環境中,如果一個學生因為在某個考試成績差,而被貼上「壞的」、「無能的」或「愚蠢的」,那麼這更傷人。這個學生將會失去日後證明失敗的,只是考試,而不是成為或學習作為一位好學生的能力的機會。
在外國,學生要被獲准進入某些大學,雖然也要有考試成績與在學表現成績作為基礎,但每個人都有機會證明,他值得成為一個學生,而這可經由社區學院與地方大學,尋求獲得較高等教育與學位。
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