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

耐得住寂寞,經得起誘惑

  留學交流站 之 留學性比價   在留學潮當中,令我驚惶的,是無論已付學費予寄宿學校,或還在考慮中的家長,嘴角每天喃喃自語的,都是同一句:「To go, or not to go」(去,還是不去。)   這句話的餘韻實在能拍得上莎翁的「to be, or not to be」,當中包含對子女不捨之情,對財務狀況緊張之心,種種言不盡的情緒,實在不足為外人道。 然而「去,還是不去」這五個字所包含的情懷,充其量只能代表留學生家長的矛盾。留學生要緊記和時刻反省的精髓,另有十字:「耐得住寂寞,經得起誘惑。」另外,我也清楚困擾着留學家長的,除了不捨和財政問題外,還有一個重要的要素,就是內地人說的「性比價」高不高,換作廣東俗語,則是「留學到底抵不抵。」而十字精髓就答了你:「留學當然抵,且要抵到不得了。」   家長都愛問,如果去到寄宿學校,孩子的起居飲食還是被人照顧,甚至比在家更要被照顧得好,加上長期和家境富裕的同學生活,孩子留學後會不會比留學前更易染上陋習?相對之下,孩子若留在本地升學,要自己上學放學,加上校內種種課外活動都能令孩子學會和不同人相處,那留在本地升學不就和跑去外國留學的成效差不多。   會這樣想的人,就是高估了本地上學,同時低估了外國留學。首先,所謂學校是社會縮影這個想法,我一向都認為誇大了。任何學校其實都沒有可能令學生學會分辨好人和壞人,畢竟每位老師都是想學生好的,而同學之間雖有競爭,但少有壞心腸的鬥爭。所以學校一般只能讓學生分辨聰明人和笨人(老師們出發點雖好,但在能力上都有厲害和差勁之分。)在這一關的比拼,外國留學的已經勝了一個馬鼻。學會和不同人溝通合作,從本地學校上學,到落酒吧飲酒,都可以學到。但在外國留學期間, 是要學會和家人以外的人生活。能掌握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同時候的應變,比懂得在班會上參與大食會的籌劃,要複雜得多。   再來的是有人照顧這問題。我想問,孩子在本地升學的話,難道平日在家裏就要自己用手洗衣服,自己煮飯?沒錯在寄宿學校裏的飯堂裡永遠會有吃到飽的東西吃,可是比起在家每天晚上也能吃到自己鍾愛的菜式,學校的照顧實在算不上甚麼。   在夜深人靜時通宵達旦溫習,又不期然想起家中的餐蛋麵,那一刻想馬上致電回家,卻又因怕家人擔心而把電話放下,此等寂寥,外人又怎會明白?孩子的同學一個比一個有錢,是無可避免的事實,但當你擔心孩子會被影響時(其實除非你給予孩子一張沒有上限的信用卡,要不然就算他們被富裕的同學感染了,也沒有用。),倒不如慶幸孩子是如何成功克制自己,不被人隨便影響?所以留學的性比價絕不能用表面的得失作標準,「耐得住寂寞,經得起誘惑」這考驗,比任何學問或課外活動來得重要。畢竟,內心強大的人,才有機會成為人中龍鳳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