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
真的囊螢積雪
真的囊螢積雪
據說,晉朝時代有學生車胤家境貧困,無力購買燈油,在晚上閱讀,於是在囊袋中,放入螢火蟲,借着螢火所發出的亮光讀書。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,仍然勤奮讀書,實在值得我們敬佩。可惜的是身為城市人,很多同學都沒有見過這種昆蟲,因此對於這個歷史故事的真實性,難免會存有疑問。
告訴大家,這是真的,螢火蟲的名字很多,有人叫牠螢火蟲,有人叫他火金姑,也有人叫他火焰蟲,英文名稱Firefly或者Glowworm。夜晚在野外,看到一盞盞小燈籠在空中飛舞時,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。螢火蟲在昆蟲大家族中,屬於鞘翅目,螢科,它們的遠房或近親,約有2000種之多。螢火蟲依其幼蟲的生長,環境不同而區分為:水生、半水生及陸生3種螢火蟲。牠們不僅只有觀賞價值,因螢火蟲取食水螺及蝸牛,對整個生態體系,有很大的助益,同時,因為牠對生存對環境的要求較高,所以也是環境監測的指標,尤其為水質污染的指標生物。
踏入初夏,大埔滘新一代螢火蟲,羽化進入高峰期,根據同學的觀察,大埔滘螢火蟲,至少有台灣窗螢、山窗螢、垂鬚螢、黑翅螢及端黑螢等,於行程中有很大機會,可以看到其中的兩三種,若想看得更多,必須付出更多體力,亦有機會看到常見的蛙類,及小型爬蟲類和其他昆蟲。
夜幕低垂,在田野及山林裏,看到螢火蟲,如一盞盞小小燈籠,歡天喜地飛來飛去,當大家興致勃勃,試圖去拜訪這些發光的小精靈之前,請先了解一下它們的生態吧。螢火蟲在分類上屬昆蟲綱、鞘翅目。它的生長時間非常長,經過卵、幼蟲、蛹與成蟲4個階段,幼蟲期所需時間最長,至少3個月以上。螢火蟲大都一年一代,並以卵或幼蟲的形態過冬。螢火蟲卵的孵化期長短不一,通常在春夏季出現的螢火蟲,卵期約18至25天,初冬季出現的螢火蟲,卵季較長,約3個月。孵化的幼蟲生長的棲地,可分為陸棲型、水棲型及半水棲型。
在螢火蟲的生長過程中,幼蟲期最長,會不斷的覓食,陸生幼蟲的食餌有蝸牛、蛞蝓、蚯蚓及小型節肢動物等,水生幼蟲的食物,則以螺及貝類為主。大多數的幼蟲,需要經過6至7次的蛻皮,才會進入蛹期,蛹期時仍會持續發光,即將羽化前的光會更強。羽化後的成蟲,便要開始傳宗接代的任務。雄蟲會展翅高飛,尋找地面上雌蟲的發光訊號,以便進行交尾。交尾後的雌蟲,會開始找尋合適的地點產卵,水生螢火蟲,會在水邊土堤潮濕陰暗的苔蘚間產卵,陸生螢火蟲,則在長有許多雜草、樹蔭下或石下陰暗處產卵。
螢火蟲發光的主要目的是求偶,每種螢火蟲發光的時間和頻率都不同,閃光也有特別節奏,只有同類的螢火蟲才能互相辨認。而發光行為的其他意義還有誘敵、警戒、恫嚇、照明、偽裝與族群調節等目的。觀察螢火蟲是很好的環境教育,只要有螢火蟲的存在,就是環境優良的保證,因此推廣水質淨化概念,結合有機耕作的方法,涵養水資源,減少人工照明設施,那麼,我們就能永遠看到,這些黑夜的小精靈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