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
智者問得巧
智者問得巧
我們80後,都記得一首新詩,教導孩子們要學習發問。這首詩是這樣的:發明千千萬,起點是一問。動物不如人,過在不會問。智者問得巧,愚者問得笨。人力勝天工,只在每事問。原詩第三句本來是「禽獸」不如人,我將其改為動物不如人,因為「禽獸」兩字,在現今是貶詞,為存忠厚,這樣會好一些。
作者陶行知(1881至1946),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論家。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,不斷探索,並根據中國的國情,將杜威(John Dewey)「教育即生活」、「學校即社會」、「學中做」的理論,修正改造為「生活即教育」、「社會即學校」、「教學做合一」三者互相關聯的系統生活教育理論。
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物質科技,不停進步的社會,大家都明白到,懂得發問的重要性。因為懂得問問題,不單會「發明千千萬」,如果問得巧,還會榮獲「智者」之名。「不問問題的學生」,是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,曾經把它反覆品味過很多次,就是很喜歡。
有同學發問創造的方法,他要學習造個偉大的東西出來,這個會是科研人才。有同學問創造的目的,他要了解「BE」的原因,他是一個哲學家,或是一個決策領導人。有同學問創造的價值,他想的,應該是成本效益的問題,將來他要不是個商人,就會是個投資家。
同學們問的,都是聰明的問題,因為這些人才,都是現今社會需要的。有市場需求。他們遲早會飛黃騰達,出人頭地。另外同學問的,是人家要不要他幫忙。我們的社會,很需要這些觀察到別人需要,主動幫忙的人。但問這些問題的人,既要付出代價,又不輕易飛黃騰達,出人頭地。
現在已少有老師與家長,會教導下一代問這些笨問題的。這些問題,就讓別人問好了,我們可不要這麼笨。還有一個是與「社會」脫節,又沒有「建設性」的同學。他不像其他聰明的同學,懂問聰明的問題,甚至笨問題也不懂問,就坐在那兒歡天喜地的坐着。
老師對這個同學很感興趣。很有些感覺,他好像不是課室中的同學。他可能比其他聰明的同學,更明白道理。我們相信,我們的世界,都是由問問題開始,由問問題帶動。連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樣,特別是西方的系統學。打開他們的書,我們會習慣的問,書本中所記的,是事實嗎?不少人的心力,都在其上鑽研。很多學者,自己問,自己答,建構出很多我們平時一竅不通的理論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