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

與時並進

與時並進   今天說一下與時並進在辦學的重要。回溯1964年,當筆者還未出世之年,一所建築巍峨,校園幽美的中學,莊嚴地矗立在粉嶺平原的中心,展開了它漫長的教育服務。香港的中學教育,在1978年政府尚未實施強迫9年免費教育以前,大多由教會、社團、慈善團體或私人開辦私立學校來承擔。   1960年代初期,新界區只有很少中學,粉嶺區學子都要長途跋涉,遠赴九龍或香港島求學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,便決意在粉嶺區開辦一所中學,來解決當地的教育需要。心誠中學遂於1964年9月開課,成為粉嶺區第一所中學。   1978年香港實施9年免費教育,公營的津貼中學迅速增加,北區的中學也陸續多起來。由於心誠中學仍然是私立買位學校,中四、中五學生須自付全額學費,加上校舍已是多年前的設計,所以對區內學生及家長的吸引力大減,所收學生質素逐漸下降,到後來成為全部收取第五組別學生的學校。影響之下,學生的自我形象低落,缺乏自信,學業水平及風氣也大不如前了。   學校和老師們秉着有教無類的精神,仍然緊守崗位盡心教育。但必須要做的是創新求變,衝出困局的時候了。要配合新的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,學校也必須全面改革,與時並進,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。校長和老師們按着發展目標,逐漸展開工作。首先,作為一所教會學校,必須建立一個特質,就是本着基督的愛心,關懷、愛護和尊重學生,盡全力幫助他們健康成長,使他們將來成為社會上有用的公民。   學校也為學生制訂了全面的課外活動計劃,使學生在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和靈育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,並逐步推行「一生一體藝」計劃。   又藉着輔導、講座、班主任課、周會、全校訓導輔導計劃和提倡校風等工作,來改善學生的品德修養,和加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及自信心。又在教學和學生成績評估等方面作了很多改革,來提高學術水平。學校也作了很多對學校環境,和教育設施的改善,使學生能夠在一個良好和愉快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。   學校和老師們的努力和同心,很快就見到了成效,不出一年,學生的品行,有了很大的改善。校長和老師們按着發展目標,逐漸展開工作。很快,區內的學生和家長也看到學校的轉變,也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,很多小六學生和家長,到升中的時候,都願意選擇學校為第一志願,數年後,學校已經能夠取錄第一至第二組別的學生,當時學生仍然按學業表現,被分為5個組別。隨着校內學術風氣之形成,學校的學術水平,也逐漸得到提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