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

創傷後遺症

創傷後遺症   國慶夜於南丫島對開海面,發生的嚴重撞船意外,證實有39人喪生,93名傷者,釀成香港41年來最嚴重海難。事件中,兩名白衣天使亦罹難,分別為瑪嘉烈醫院染病中心鄭姓女護士,及博愛醫院伍姓女護士。   港九小輪「海泰號」的54歲黎姓船長,在1985年已考獲船牌,曾服務油麻地小輪、新渡輪等,最近3年轉投港九小輪工作,一直駕駛相同航線,經驗豐富。他在當晚撞船後,聲稱不適要求留醫,已被警方拘捕的他,其後被安排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。醫院消息透露,黎於零時30分,在兩名警員陪同下,抵達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,經檢查後並無受傷。他入院後對撞船事件一句也不肯多說,顯得很焦慮,又稱頭痛、頭暈,陪同他到院的1名女親友,請求醫生讓他留醫,醫生不排除他可能出現創傷後遺症,已處方鎮靜劑、止痛藥及安眠藥給他,安排他留在觀察病房。醫院其後安排臨床心理學家為他評估,發現他很焦慮、沒有胃口、失眠、頭痛,認為他需要轉介精神科。   醫生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是焦慮症的1種,可能在見過或經歷過,涉及受傷或死亡威脅的創傷事件後發生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,可能在嚴重創傷不久後發生,也可能在創傷後,超過6個月發生。若在創傷不久後發生,情況往往在3個月後好轉。然而,有些患有長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,情況可以持續數年。 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可以在任可年齡發生,如在美國911恐怖攻擊的事件裏,牽涉的人、目睹災難的人,或失去親人和朋友的人,可能患上PTSD。這些事件可以對任何人產生壓力,但並不是每個人,都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。   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原因不明,但與心理、遺傳、生理和社會因素有關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改變身體對壓力的反應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影響壓力激素和神經之間傳送訊息的化學物質。有機會暴露在過去創傷經歷的人,可能會增加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風險。   沒有任何檢驗,可以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。診斷是基於在極度創傷後,持續出現的症狀。醫生會做心理和身體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。治療的目的,是藉由鼓勵其回憶事件、表達他的感覺,並取得對創傷經歷的控制來減輕症狀。在某些情況下,表達悲痛以完成哀悼程序是必要的。有類似經驗的人,可以在支持小組中分享他們的感受,這是有幫助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