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
校內狂舞派
校內狂舞派
上年的江南鳥大叔舞步,帶起了校內舞蹈熱潮,最重要的是其普及性,連不懂或者不喜歡舞蹈的同學,也全情投入。最近看港產電影《狂舞派》,本來以為是一齣模仿外國電影《舞出真我》之類的Hip Hop街舞電影,想不到導演想出用太極結合Hip Hop的瘋狂構想,加上一眾表演者的精湛舞步,寫出一個年輕人的勵志故事。
個人認為,《狂舞派》比《舞出真我》更好看,其故事不落俗套,娛樂性豐富,點子創新有驚喜,是港產舞蹈片之光。人家的《舞出真我》已拍了4部,香港電影以Hip Hop街舞作題材,是否仍然具吸引力?未看《狂舞派》之前,我對此頗感懷疑。
然而,看了以後,發現該片不但加入了香港本土特色,例如豆腐店、學生會、港式工廠大廈、靚模比賽等本地元素,故事也花了不少心思,加入太極等中式元素,情節峰迴路轉,編劇兼導演的表現令人擊節讚賞。演員方面,演太極小子的BabyJohn尤其亮眼。
他自言是舞台劇出身,難怪全片幾乎只有他一人稍有演技,讀對白讀得清晰。不過,這是一部年輕人電影,很多演員在戲中只是演回自己,即使說話時有氣無力或懶音連連,也只是現實的寫照吧。該片花了4年籌備,拍攝時遇上不少困難。難得獲出品人的賞識,和電影發展基金的支持,電影才得以面世。
導演把克服困難的決心放進電影中,就像電影中的年輕人,要實現跳舞的夢想一樣,令電影拍出來的情感也特別具說服力。與此同時在4月初長假裏,澳門劇場圖書室連續一周九節的「當代劇場評論專題研習班」中,兩位分別來自香港及台灣的導師小西和大東,都在課堂中以《穆勒咖啡店》為賞析對象。
包殊生前未曾與其舞團來過澳門演出,可能是澳門演藝史上的遺憾,但導師用心的引導、討論,算是將學員帶到一個陌生而驚艷的劇場新領域。經常感慨澳門劇場評論太少,其實若從表演藝術評論的角度而言,劇場或戲劇演出的評論,已較舞蹈及音樂的多。
由於《穆勒咖啡店》中不確定的動作與人物關係,彷彿從筲箕篩選出來的日常動作,重複組構成難以言明的張力,因此觀眾及評論人,可切入的空間很多,課堂中的討論便十分多元、豐富,各有各的觀點同時,也很難否定別人觀看角度。好長的一段日子,澳門舞蹈要不就是中國民間與古典芭蕾,要不就是舞蹈劇場,中間的現代舞、現當代芭蕾的演出少之又少,脈絡的割斷,也影響一般觀眾對作品的欣賞能力,而評論在這中間理應起到一定橋樑作用,可惜舞蹈評論正正是澳門表演藝術評論中失落的一環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