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

留學交流站之何謂公平

  這些年來,英國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最喜歡討論的問題,就是大學收生的平衡和公正。一直以來,在英國考英國高考(A-Level)的學生,當中只有7%是來自私立學校的。也就是說,只有全國最有錢的7%學生有機會享受這類上等教育。很自然地,就因為這些學生受的教育比較好,所以高考裏大部分的A grade都是這群學生考到的。然後到了大學收生,它們當然想挑成績最好的學生去自己學校,但在社會裏很多人的眼中,原來這個準則是不公平的。

因為依照這個準則,大學所收的大部分學生都會是私立學校出來的有錢仔女。抗議的這群人的論點,就是這些私立學校出來的學生因為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師資,所以拿A比較容易。相反,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學生,因為家庭背景和學習環境的影響,所以要多花很多時間和精力。就是因為這個論點,政府這幾年實施了頗嚴格的收生規定。簡單一點,就是規定了要收一定數量的公立學校學生,同時也不可收超過某數量的私立學校學生。以2009年牛津大學收生比例為例,當中有53.9%來自公立學校,46.1%則來自私立學校。

  你可能會說,7%的學生佔了46.1%的入學率,這樣的數字已經是不合比例了。單從學生人數的數字上看,這個入學比例當然是不公平。然而,從拿A的學生數字上看,這樣的比例就完全不合情理。政府為了提高公立學校學生入大學的數量,多番「鼓勵」大學在收生篩選過程中,多着重於學生的潛能。如果學生有潛能的話,甚至可以降低入學資格去汲納他們。這個做法的確能讓更多公立學校的學生有機會讀大學,但這個策略又對私立學校學生公平嗎?

  我在英國讀A-LEVEL的時候,一直都對這個收生方式非常反感。我也是讀私立學校的,但這不代表我平日讀書不努力。沒錯,我們的確有良好的師資,加上小班教學,我們的在考試方面的準備的確比較充足。話雖如此,有這些先天優勢,並不能保證我們考試都能拿A,最終也要身為學生的我們努力溫書才可以,不是嗎?所以我認為社會大眾根本不應該利用讀私立學校作為理由,去剝奪私立學校學生入大學的機會。

  有老師曾提醒我,在較少優勢的情況下讀到優異的成績,的確是難得多。而且,有時候就算學生的考試成績一般,他可能有很多潛能,只不過考試成績反映不到罷了。我個人也絕對認定這個可能性,但問題是所謂的潛能可以怎樣評估?牛津、劍橋還好,因為歷史悠久,有地有錢,所以它們自己負擔得起和學生單獨面試的機會,並從中評估學生的潛能。但其他二線大學呢?數量龐大的報名表已花了大學很多的人力和物力,它們哪裏有多餘的精力逐一評估學生的潛能?(待續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